1. 日本漬物的文化與意義

  2. 轉盤壽司:輕鬆享受壽司

  3. 代表日本的派對菜式「手卷壽司」是甚麼?

  4. 日本拉麵之旅:各地區的特色及其背景

  5. 壽司的正確食法:為外國人準備的指南

  6. 鰻魚:日本的絕品美食

  7. 天妈妈:品味炸至金黄的美味

  8. 寿司的故事

  9. 清酒的深厚魅力

  10. 烏冬嘅魅力

  11. 和牛的世界

  12. 和果子的世界

  1. 日本人點解會講「いただきます」?

  2. 日本傳統運動「相撲」的5個有趣小知識

  3. 為何「北枕」不好?因為日本的古老傳說

  4. 2023年推薦的萬聖節活動

  5. 認識日本的傳統敘事藝術「落語」!

  6. 邀请猫指南

  7. 在家中完美的飲用方法和搭配

  8. 折紙:從一張紙誕生的藝術

  9. 日本的寺廟:寺廟裡的禮儀和參拜方式

  10. 日本神社:在神社的禮儀和參拜方法

  11. 忍者:日本的暗影戰士

  12. 舞妓簡介:探索日本的傳統藝術文化

  1. 日本溫泉的魅力:深入探究溫泉文

  1. 1
  2. 2
  3. 3
  4. 4
  5. 5

1

唔止係「我開動啦」

好多時人哋會將「いただきます」譯作「開飯啦」。
但對日本人嚟講,呢句唔係講食慾,而係一種無聲嘅致敬。

「いただきます」屬於日本日常精神文化嘅一部分,好似「お疲れ様」(多謝你嘅努力) 或 「おかげ様」(感激他人幫助)。
呢啲說話唔只係溝通,而係講一種關係——去認知支撐住我哋生命嘅無形網絡。

講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係提醒自己:你嘅飢餓能夠被滿足,係靠其他人嘅勞動,甚至生命。


2

從宮廷語到日常祈禱

  • 「いただく」(頂く) 呢個詞最早見於平安時代嘅文學,好似《枕草子》同《源氏物語》,意思係「從上位者領受」。
    佢代表對上級嘅謙遜。

    到咗江戶時代,佛教同神道信仰融合,「いただく」嘅意思擴大到包括所有支撐人類生命嘅存在。
    所以,「いただきます」由社會階級嘅語言,變成一種面向自然、宇宙層次嘅感恩。

    層次改變咗——由人轉向自然,由權威轉向生命。

3

每一餐都有看唔見嘅死亡

  • 佛教典籍《正法眼藏隨聞記》提醒僧侶「食時思所取之命」。
    喺日本,呢種意識唔只喺寺院存在,仲喺屋企嘅廚房入面延續落去。

    魚、飯、菜——全部都係曾經有生命嘅。
    講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係承認呢種無聲嘅悲哀,但唔帶罪惡感。
    同西方將「生」與「死」分開唔同,日本思想接受佢哋嘅連續性:
    死亡滋養生命,生命最終亦滋養死亡。

    喺日本,死亡唔係生命嘅終結,而係生命存在嘅條件。

4

感恩的世俗化

  • 明治維新之後,日本急速現代化、西化。
    佛教失去國家支持,宗教儀式開始消退。
    但「いただきます」仍然存在——冇宗教色彩,但仍然神聖。

    社會學家九鬼周造稱呢個現象為「形式嘅宗教」。
    即使信仰消失,信仰嘅形仍然留喺禮節同動作之中。
    講「いただきます」成為一種無意識嘅道德記憶——令感恩繼續延續。

    即使冇神,感恩嘅動作仲喺度。

5

給與與接受之環

  • 「いただきます」提醒我哋:生存就係消耗——而消耗需要覺察。
    日本嘅細路喺食飯前合掌,其實係無意識中學習倫理。

    呢個動作唔只係禮貌,而係一種平衡——一種「取與謝」之間嘅節奏。
    係每日謙遜嘅練習。

    感恩唔只係禮儀——係一種有意識嘅生存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