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序章 —— 山作為祈禱的原型
在日本,山並非靜止的風景——它們是有靈性的存在。
它們注視、呼吸,並考驗著踏入其中的人。
自《古事記》(712年)以來,山被視為神聖的門檻——人類透過謙卑與忍耐得以接近神靈的地方。
山不是被「征服」的,而是被「進入」的。
2. 富士山 —— 完美的焦慮
歷史與信仰
富士山(3776公尺)橫跨山梨縣與靜岡縣,長久以來是日本的精神中軸。
公元864年與1707年的噴發,塑造了它既為創造者亦為毀滅者的雙重身份。
「富士信仰」(富士山本宮淺間信仰)供奉木花咲耶姬——象徵無常與生育的女神。
交通與禮儀
主要登山口:吉田(山梨)、須走、御殿場、富士宮(靜岡)。
登山季節:只限七月初至九月初。此期間外山屋關閉,環境極為危險。
規則:
- 登山前必須登記,並攜帶保暖衣物;即使八月氣溫亦可降至零度以下。
- 遵守「富士山禮儀」——禁止喧嘩、播放音樂或在山頂石上放供品。
- 女性登山的禁令至1872年方解除,沿途的神社仍保留微妙的性別象徵。
山只允許懂得低頭的人登頂。
3. 高野山 —— 永恆的禪定
歷史與信仰
由空海大師(弘法大師)於816年創立的高野山(和歌山縣),是真言密教的核心。
八座山峰圍繞的山谷形似蓮花——象徵宇宙的活曼荼羅。
其中的奧之院安葬了超過二十萬靈魂,靜待成佛。
交通與禮儀
從大阪難波站搭乘南海高野線至極樂橋站,再轉乘纜車入山。
參拜時間:大多寺院(包括奧之院)為日出至日落。
規則:
- 弘法大師御廟附近禁止拍照。
- 進入寺域應脫帽、保持安靜。
- 許多僧侶仍赤足行走——寂靜即是修行的一部分。
在高野山,沉默本身就是經文。
4. 羽黑山 —— 重生之森
歷史與信仰
山形縣的出羽三山象徵生命的三個循環:
羽黑(生)、月山(死)、湯殿山(再生)。
由蜂子皇子於六世紀開山,是融合佛教、神道與山岳修驗的聖地。
交通與禮儀
從鶴岡站乘巴士約四十分鐘至隨神門。
最佳參拜季節:五月至十月(冬季積雪難行)。
規則:
- 建議以寂靜登山——2446級石階是一場呼吸的朝聖。
- 允許攝影,但禁止使用無人機。
-
山頂「三神合祭殿」內需脫鞋——赤足象徵純淨。
羽黑山的每一步,都是心的跳動——2446次重生的脈動。
5. 恐山 —— 死者之風
歷史與信仰
由慈覺大師圓仁於九世紀創建,位於青森的恐山被視為通往冥界的入口。
硫磺瀰漫的地貌對應佛教的死後世界——地獄與極樂共存。
每年夏季,盲眼巫女「イタコ(Itako)」舉行招魂儀式,延續古老的日本巫術傳統。
交通與禮儀
從陸奧站乘巴士約四十五分鐘至恐山前。
開放季節:五月至十月(冬季封山)。
規則:
- 禁止帶走石頭或泥土——它們被視為靈魂的殘跡。
- 拍攝イタコ儀式需獲事前批准。
-
硫磺氣味濃烈,建議佩戴口罩。
恐山的風,帶走的不只是熱氣,也帶來記憶。
6. 結語 —— 你為何而登山?
每一座靈山既是地理,也是信仰。
富士教人敬畏,高野教人靜觀,羽黑教人重生,恐山教人哀悯。
它們共同構成日本的精神地圖——信仰不是教條,而是一種行走的方式。
登山,是一種記得——記得你也是山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