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味覺的系譜

  2. 日本漬物的文化與角色

  3. 轉盤壽司:輕鬆享受壽司

  4. 代表日本的派對菜式「手捲壽司」是什麼?

  5. 日本拉麵之旅:各地風味及其背景

  6. 壽司的正確吃法:為外國人準備的指南

  7. 鰻魚:日本的絕品名物

  8. 天婦羅:品味剛炸的美味

  9. 寿司的故事

  10. 深厚的日本清酒魅力

  11. 烏龍麵的魅力

  12. 和牛的世界

  1. 為什麼日本人要說「いただきます」?

  2. 「北方作枕」為什麼不被推薦?因為日本古老的傳說

  3. 2023年推薦的萬聖節活動

  4. 認識日本傳統的的故事講述「落語」!

  5. 招財貓指南

  6. 家中的完美飲用方式和搭配

  7. 折纸:从一张纸诞生的艺术

  8. 日本的寺廟:寺廟中的禮儀及參拜方法

  9. 日本的神社:神社中的礼仪与参拜方法

  10. 忍者:日本的影子戰士

  11. 舞妓是什麼:探索日本的傳統藝能文化

  12. 穿越時空的美:日本的和服

  1. 日本的聖山 —— 當寂靜開口說話

  2. 日本溫泉的魅力:深入探索溫泉文化

  1. 1
  2. 2
  3. 3
  4. 4
  5. 5

1

不只是「開動囉」

多數人把「いただきます」翻成「開動囉」。
但對日本人而言,這句話並非關於食慾,而是一種無聲的感念。

「いただきます」屬於日常精神文化的一部分,就像「お疲れ様」(感謝辛勞)或「おかげ様」(感謝他人幫助)。
這些詞不是為了交流,而是為了表達關係——去意識到維繫生命的無形網絡。

說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是提醒自己:飢餓得以被滿足,是仰賴他人的勞動與犧牲。


2

從宮廷語到日常祈禱

  • 「いただく(頂く)」最早出現在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,如《枕草子》與《源氏物語》,
    原意是「從上位者那裡接受」,帶有謙卑的意味。

    到了江戶時期,佛教的輪迴思想與神道的萬物有靈信仰融合,
    「いただく」的含義擴展為接受一切支撐人類生命的存在。
    因此,「いただきます」從社會階層的用語,轉變為向自然表達感恩的祈禱。

    階層轉移——從人到自然,從權威到生命。

3

每一餐都藏著無形的死亡

  • 佛教典籍《正法眼藏隨聞記》中提醒僧侶:「食時應念所取之命」。
    在日本,這種意識不只存在於寺院,也延續在家庭廚房裡。

    魚、米、蔬菜——全都是曾經活著的生命。
    說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是對這份靜默的悲哀的體認,而非罪惡。
    與西方常將生與死分開不同,日本思想接受兩者的循環關係:
    死亡孕育生命,而生命終將回歸死亡。

    在日本,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,而是生命的前提。

4

感恩的世俗化

  • 明治維新後,日本快速現代化、西化。
    佛教失去國家支持,宗教儀式逐漸淡化。
    但「いただきます」仍然存在——雖已脫離宗教,卻依然帶著神聖的氣息。

    哲學家九鬼周造稱之為「形式的宗教」。
    即使信仰逐漸消失,信仰的形式仍留存在日常動作、時機與禮節之中。
    說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成為一種無意識的道德記憶——讓感恩得以延續。

    即使沒有神,感恩的姿態依舊存在。

5

給予與接受的循環

  • 「いただきます」提醒我們:活著就是消耗——而消耗需要覺察。
    當日本的孩子在用餐前雙手合十,他們其實正在無意識地進行一種倫理教育。

    這個動作不是禮貌,而是一種平衡——在「索取與感謝」之間的倫理節奏。
    那是一種每日的謙遜練習。

    感恩不是禮儀,而是對生命的覺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