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日本腌菜的文化与角色

  2. 旋转寿司:随意地享受寿司

  3. 日本的代表性派对菜单“手卷寿司”是什么?

  4. 日本拉面之旅:各地的风味及其背景

  5. 寿司的正确吃法:为外国人准备的指南

  6. 鳗鱼:日本的绝品美食

  7. 日本清酒的深沉魅力

  8. 和牛的世界

  9. 和菓子的世界

  10. 火锅的魔力

  11. 你想开始日本茶之旅吗?

  12. 天儿:日本的精致炸制艺术

  1. 为什么日本人要说“いただきます”?

  2. 日本传统体育“相扑”的五个有趣小知识

  3. 为什么“朝北而睡”是不好的?原因是日本古老的传说

  4. 2023年推荐的万圣节活动

  5. 日本的传统故事讲述“落语”!

  6. 关于招财猫的指南

  7. 家中完美的喝酒和搭配方式

  8. 折纸: 从一张纸上诞生的艺术

  9. 日本的寺庙:寺庙礼仪和参拜方式

  10. 日本的神社:在神社中的礼仪与参拜方式

  11. 忍者:日本的影子战士

  12. 舞妓探索: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

  1. 日本温泉的魅力:深入探索温泉文化

  1. 1
  2. 2
  3. 3
  4. 4
  5. 5

1

不只是“开动了”

大多数人把“いただきます”翻译成“开动了”或“我们开始吃吧”。
但对日本人来说,这个词并不是许可或食欲的表达,而是一种无声的感恩。

“いただきます”属于日常精神文化的一部分,就像“お疲れ様”(感谢努力)或“おかげ様”(感激他人帮助)一样。
这些词语更注重关系而非交流——它们承认维系我们生命的无形网络。

说“いただきます”,就是提醒自己:你的饥饿得以满足,依赖于他人的劳动——甚至他人的生命。

2

从宫廷语言到日常祈祷

  • “いただく(頂く)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的宫廷文学,如《枕草子》和《源氏物语》中,原意是“从上位者那里领受”。
    它包含了对上级或施予者的谦卑。

    到了江户时代,随着佛教的素食思想与神道的万物有灵信仰融合,
    “いただく”的意义扩展为:接受一切维系人类生命的存在。
    因此,“いただきます”从社会等级的语言,转变为面向自然的宇宙层次的表达。

    权力的层级转变了——从人到自然,从权威到生命。

3

每一餐都包含无形的死亡

  • 佛教典籍《正法眼藏随闻记》中提醒僧人“食时当思所取之命”。
    在日本,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寺庙,也存在于家庭的厨房中。

    鱼、米、蔬菜——它们都曾是生命。
    说“いただきます”,是在无罪的前提下承认这份沉默的悲剧。
    与西方宗教常常区分生与死不同,日本思想接受它们的连贯性:
    死亡滋养生命,而生命最终也滋养死亡。

    在日本,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。

4

感恩的世俗化

  • 明治维新后,日本迅速现代化和西方化。
    佛教失去了国家的支持,日常仪式濒临消失。
    但“いただきます”依然存在——虽然脱离了宗教,却仍带有神圣的意味。

    社会学家九鬼周造称之为“形式的宗教”。
    即使信仰逐渐消逝,信仰的形式依旧保存在动作、时机与礼节之中。
    说“いただきます”,成为一种无意识的道德记忆——让感恩在无神论的时代依然延续。

    即使没有神,感恩的姿态依然存在。

5

给予与接受的循环

  • “いただきます”提醒我们:生存意味着消耗——而消耗需要觉察。
    当日本的孩子在饭前双手合十时,他们在无意识地进行一种道德教育。

    这种行为不是礼貌,而是一种比例感——一种维系“索取与感恩”平衡的伦理节奏。
    这是一种每日的谦逊练习。

    感恩不是礼节——而是有意识地活着。